南京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简介

1. 工程地质学科源远流长

追溯历史,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科起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办的地学系地质组。 1937年,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科正式创立于李学清先生在国立中央大学组建的地质学系。同年,南京大学第一本《工程地质学》教材成稿,编著者是孙鼐先生。这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工程地质教材,它见证了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科源远流长的历史。1952年,全国3所高校首批设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包括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1988年,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被评定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教育部学科调整,工程地质学科从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分离出来,并更名为地质工程学科。2008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下设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

经过郭令智院士、李坪院士、肖楠森、薛禹群院士、罗国煜先生、李生林先生、朱学愚先生等一批学界泰斗的辛勤耕耘,南京大学工程地质学科历经80余载的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刘广润院士、袁道先院士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解决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许多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2. 地质工程专业任务、特色和定位

 任务:解决人类重大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问题。人类的各种工程活动(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极大改变了自然地形地貌,破坏了原有地质环境的平衡,进而导致各种地质灾害和工程问题。此外,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工程设施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正常使用等方面。本专业旨在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者矛盾的转化和解决方法,服务于人类文明发展。

 特色: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基础研究“三位一体”;立足前沿,引领创新。专业名称中的“工程”二字决定了本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研究内容紧贴生产生活,直接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本专业也特别注重现代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解决学科发展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发展了诸多前沿研究方向,包括地质工程智能感知、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能源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微生物工程地质、全球气候变化工程地质等,形成了南京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新”的特色,引领我国学科发展和创新方向。

 定位:中国工程地质领军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工程地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源泉。培养高精尖人才,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一直是本专业师生的共同追求,我们始终奋斗在路上。

3. 超一流的师资队伍

地质工程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刘春

专任教师(按拼音排序):程青,顾凯,刘春,泮晓华,施斌,沈征涛,谭道远,唐朝生,王宝军,许宝田,阎长虹,曾志雄,张诚成,张丹,张巍,张云,赵晓豹,朱鸿鹄

专职科研队伍(按拼音排序):

 人才密度高: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 人,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国家海外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 国际化程度高:95%以上教师具有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地区的海外留学背景。
 一流的科研实力:人均科研经费、人均发表的顶级SCI论文数均位居国内同类专业前列,2019年成果“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南京大学历史上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多位教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陈嘉庚青年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 “银锤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钱七虎奖”、工程地质专委会“谷德振青年科技奖”等一系列奖励或荣誉。
 年龄结构合理:青年教师占比八成,构成绝对主力,充满阳光与活力。
 师德师风良好:为人师表,以培养杰出人才为己任,有理想、有追求、有胸怀、有担当。

4. 就业情况

地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学研究内容紧贴生产生活,社会需求旺盛,且本专业实行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竞争力强,每年毕业生出国留学和就业率均为100%。毕业的主要去向有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电力系统、交通系统、土木与城建系统等,通常2-3年后都能发展为单位骨干或部门主管。

硕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后申请信息 

手机观看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