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地学教育95年

江苏是中国地质学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地学人才辈出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决定发展的当今世界,在回眸江苏地质学会50 年历程和取得辉煌成果时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苏的地质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江苏地质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江苏省从事地质学教育的教学单位,主要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徐州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和曾经的南京地质学校等。此外,中国科学院和同家部属在宁的部分科研单位,如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等也有专门人才培养。这其中,南京大学的地质学教育历史悠久、师资雄厚、学科齐全,不仅是江苏地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也是全国地学教学、科研的中心。

南京大学地质学教育已有 90年(至2016年, 是95年)的历史,培养学生万余人,为地学界输送了大批优秀地学人才。长期以来,他们在固体地球科学基础研究、资源勘探和环境评价等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攻关、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饮誉华夏,为江苏和全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南京大学地质学教育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也是江苏地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王德滋院士主编出版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简史》,全面面顾了南京大学地质学的创办和发展史。2011 年,为庆贺南京大学地质学科创办 90 年,王德滋再次主编并出版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史》。本文在参考这 2 本《简史》的基础上,着重从师资队伍、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对50 年来南京大学地质学科的发展和成果作一梗橄回顾,以此纪念江苏省地质学会成立五十周年。

一、地质学科起源与更名

南京大学地质学科起源于中央大学的前身一一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地学系成立于1921 年,这是当时中国第一个涵盖地理、气象、地质等学科的新型地学系。1930 年,随着东南大学更名为中央大学,地学系也一分为三,从此地质学强立建系为中央大学地质系,1949 年以后更名为南京大学地质系,在院系调整中办学力 量得到进一步加强、规模骤增。 1986 年为顺应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南京大学地质系更名为地球科学系。1997-2000,本人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水文学及水资源(地质工程方向)硕士学位,导师是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施斌教授。2008 年扩名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近百年来,南京大学地质学科名师云集、人才辈出,老一辈地质学家创立的特色专业和优良学风得到很好传承,形成了基础雄厚、学科齐全、国内领先的地质教育机构,成为我国学科最有优势、规模最大的地球科学院系之一。

二、高水准的师资队伍

回顾南京大学地质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累累硕果,关键因素是早期拥有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德高望重的奠基各学科的教授群体和逐渐形成的一支学术造诣精深、专业有素、立志献身地质教育工作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一) 学术精深、潜心治学的教授群

南大地质系在 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就已逐步确立了学科较全面、科研和教学水平领先全国的优势地位。这要归功于当时该系拥有一个学术造诣精深、潜心治学、育人至上的教授群体。如,著名矿物岩石学家李学清教授(竺可桢为南京大学第一届地学系主任,李学清为南京大学第二届地学系主任),著名矿床学家徐克勤教授,著名古生物学家陈旭教授,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姚文光和郭令智教授,岩石学家张祖还、孙鼎教授,以及以新构造理论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独树一帜的水文地质学家萧楠森(应该是肖楠森)教授等。他们学识渊博、功高望重,深受学子爱戴,是南京大学地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奠基人。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这个群体中的徐克勤教授、郭令智教授、王德滋教授、薛禹群教授(本人硕导施斌教授的博士生第一导师)、陈骏教授先后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克勤院士(已去世)是王德滋院士和陈骏院士的导师,郭令智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和代校长,王德滋院士曾任地学院院长和副校长,陈骏院士曾任副校长,是南京大学现任校长。

同时还有一批传承着地质前辈们的优良传统、长期在各自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的教授,令后届学子印象深刻,有如:汪正然、杨鸿达、俞剑华、胡受奚、刘英俊(南京大学地球化学奠基人)、张永格、冯祖钧、陈武、夏邦栋、方邺森、施央申、罗谷风、罗国煜(毕业于原北京地质学院,南京大学第一位工程地质博导)、王鹤年、周新民、卢华复、朱金初,等等。他们专业造诣精深、教书育人,编写的教材有的至今还在使用,他们的课堂教学被赞誉为一种享受;他们为培养合格的地学人才,为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南大地质学科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个高水准的、潜心治学的教授群,优秀人才才得以层出不穷。他们严谨学风和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地质后人。他们基本都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很多曾在学会各级担任重要职务,是江苏地质事业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二)培养年轻教师,引进高层次人才

随着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地学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南京大学地质系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步组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梯队。期间尤为重视培养年轻教师,一方面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促进入才快速成长,同时努力创造条件,选送青年教师走出国门或校门深造,多年来形成南京大学地学队伍建设的鲜明特色。

就在江苏省地质学会成立的 1961 年前后,南京大学地质系的一批优秀年轻教师先后被选送到校外进修或赴苏联留学。如陈武1955年赴苏,1959 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获成因矿物学副博士学位;刘英俊1958 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深造,1960 年学成归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教研室;施央申于 1959 年赴苏,1962 年于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在大地构造、板块构造研究方面学有专长;钱祥麟于1954 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学成后赴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此外,还有一批留苏学生毕业直接分配到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师,他们是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李生林(本人硕导施斌教授的研究生导师和施斌教授博士生阶段第二导师,执行导师)、薄遵昭、秦素娟、李兆麟,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朱金初、林承毅,以及毕业于莫斯科黄金学院的章邦桐。日后他们都成为了地质系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进入 21 世纪后,特别是 2006 年以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选留、引进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22名。目前,青年教师中有 5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2人被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 人被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在 2006 年开始设立的南京大学骨干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中,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有 13 位青年教师获得该计划的奖励,另有 5 位教师在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的资助赴海外进行访问和进修。这些举措正在收到良好的效果。

南京大学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近 10 多年来,依托国家”985 工程”、211 工程”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等各项国家计划和政策,大力从国内外引进研究能力突出、 吸具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向 20 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从海外、校外引进教授 11 人。如,1999 年从德国引进的蒋少涌教授,是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担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承担本科生”同位素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已经指导了近20 位研究生,最近又获任国家”973″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目前,蒋少涌已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任特聘教授,本人1995年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是1934年4月出生的杨裕云教授,杨裕云195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即现在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很早一批毕业的工程地质研究生(当时,全校的研究生也就6~7人),是我国工程地质主要奠基人张咸恭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63年12月毕业),张咸恭教授为江苏省沛县人,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已于2015年12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2008年从同济大学(本人2003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导师是中科院孙钧院士)引进的郑洪波教授,目前担任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他们在南京大学地学的教学和科研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队伍结构合理,优质教育可持续发展

目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 3 个系:地球科学系、水科学系和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本人硕士在此毕业(1997-2000),导师施斌教授任该系主任,南京大学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执行所长,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是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第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整个南京大学地学院还包括天文、地理、大气等三个学院)。在160 名教职工中,教授 56 位(博士生导师 44 位)、副教授 34 位、讲师 14 位。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徐克勤(已去世)、郭令智、王德滋、薛禹群、陈骏),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5 人(蒋少涌(已经到武汉工作)、王汝成、杨振宇、郑洪波、徐夕生),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2 人(张东晓、刘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 人(陈骏、蒋少涌、王汝成、徐夕生、杨振宇、郑洪波、施斌(本人硕士导师)、季峻峰、吴吉春),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人(刘勉、罗哲西、 滕辉)。此外,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 4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 5 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培养人选 2 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 2 人,教学名师 1 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 1 人。一批极具创新性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活跃在地学领 域的大部分学科,有的已成为国内或国际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10 年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形成了 2 个创新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资助。一是以蒋少涌教授(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华南大陆岩石圈层圈相互作用和成岩成矿过程的地球化学”创新研究群体。该团队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和方法,瞄准华南大陆岩石圈演化与成岩成矿过程研究中急待解决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系统成果。该团队不仅继承了南京大学在华南花岗岩与成矿研究上的传统特色和优势,而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测试技术,取得的新成果具有广泛的同际和国内影响,已成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的重要力量。二是以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现任中科院院士)为带头人的”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变迁”创新研究群体。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密切协作,联合攻关,5 年来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被 SCI刊物引用近 500 篇次, 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才济济,他们是江苏地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必将会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地质事业培养所需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