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1日南海开发与地质灾害高层论坛在三亚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彭建兵院士在闭幕式作学术总结。应各位老师同学要求,现将学术总结全文整理如下,谨供各位老师同学学习。
总结实录如下:
挺好,这会开得非常好,组织得很好。我刚才在边听边想,做个总结吧,总结是三点。
第一个是收获和感受。
首先呢,我觉得这是一次盛会,虽然规模不大,海洋地质灾害做了这么好的工作,还有这么好的成果,不管是现象调查、理论研究,还是海底探测、海底观测,还有仪器研发,装备研发,都做的很好,所以这个印象特别深,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想着2016年在成都召开工程地质大会的时候,我当时就对贾永刚,还有汪稔、同济大学三家,我提出来说,我们国家需要发展海洋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灾害。就这几年时间,当然他(指贾永刚)做的早一点,就做出这么好的东西,确实不错。
第二个体会就是学科交叉融合,攻关海洋地质灾害重大命题任重道远,发展前景非常广,它既能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这个前景非常好,确实值得我们下功夫。
第三点体会就是从所有的报告就能感到,海洋地质灾害科学问题非常复杂,需要地球系统科学来引领,需要考虑多圈层耦合、多动力协同、多过程互馈,这样的一个科学思路,因为我们听得出来,表层灾害往往与深部热活动是有关的。这么难捋的地质现象,我看得出来,一个地区往往与其他地区相关联,一条断裂延伸,它可能影响到沿线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和发生,所以就需要联合攻关。
第四点体会,研究队伍已经有一定规模,这一点非常可喜,人才辈出。特别是有几家单位,海洋大学做的几个报告都很精彩,上午田教授、下午李教授、最后是贾教授的报告都很精彩,还有广海局、海洋所、南海所、工程所、广海局三亚所、中海油研究总院等等都做了很扎实的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天还有老一代的科学家,像陈教授、邱所长,几十年了,六十多岁还在做研究。邱所长退休以后,感兴趣还在做研究。今天还有年轻教授,二吴两位领导(指吴时国、吴庐山)带着二伟两个徒弟(指李伟、张伟),报告都很精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媒体做得也很漂亮,很能思考问题。今天第一次听李予国教授作报告,他这个仪器设备难度还是很大的,做的是大事,深海地球物理探测电磁方面有很多的难题,没想到他做了那么好的工作,还有他是我们学校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并且当年在长安大学跟我是邻居,我看着他长大成长起来的,做的很好,值得表扬。
第二是问题与思考。
今天听了这么多报告,我觉得首先要把海洋地质灾害的分类搞清楚。从目前来看,刚才我们申艳军教授中做了一些总结,但这里面问题还比较多,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我大概理了一下有15种灾害,活断层、地震、火山这三类内动力灾害,滑坡、水合物分解、侵蚀沟谷、泥火山、麻坑、岩浆穿刺、裂缝、底辟、气烟囱、浊流等等,大概十几种,这些都是海洋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互相之间关联、伴生或者链生就很有意思,今天听了之后发现海洋地质灾害比陆地灾害丰富多彩多了,下一步要把这些问题理清楚。
第二个是成因问题。要进一步梳理,它包括孕灾、起灾、链灾,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呢,也就是灾害的动力,有断层活动,地震活动,深部热活动,海水流体活动,海水流体活动包括冲蚀作用、潜蚀作用、溶蚀作用、内孤立波扰动作用等等都是问题。人类活动如蒋老师讲的土性灾变作用,灾变力学作用,这就是多动力耦合作用,在深海环境下,海水侵剥作用下,灾害的成因是复杂的。今天年轻人提出的问题,真正的成因、模式有哪些呢,比如说浮托挤压、渗透变形、动态液化、静态液化、热力驱动、断层牵引、应力驱导,与我前面讲的某种或几种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活动可能取决于某一种机制,所以关于海底灾害的成因,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探讨,刚才那些灾害是以哪种因素为主体的,我们可以把他的机制搞清楚。我发现这两年有一种现象,报奖、杰青、优青的人,他们多媒体给我看,给我咨询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现象。他讲的观测到的东西很详细,对现象的描述也不错,对机制的解释也能说出123来,但是深究他内在的关联机制的时候,经常答不出来。这个是什么问题呢?问题是深层次的理论不够,围绕海洋地质灾害,我希望在这些问题上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第三个是危害。对工程的危害,我听了蒋老师的发言总结了一些东西,主要就是井壁、桩基、管道、平台这些海底工程设施,究竟是怎么危害的,这又是一套东西,也需要梳理也需要总结。然后就是观测技术,我看太复杂了,海底观测技术确实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贾老师已经做了四个装备了,已经拿了四个好项目,很难得的,他这个折腾劲真大,不错。我没想到你能把设备做的那么好,做成那个样子,但还是有需要深入探讨的东西,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研究。最后就是防控,保障海洋工程安全性,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院士有一个项目,蒋明镜教授是课题长,你可以把你的那些成果用到我们这里来,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这个海洋工程安全问题,在灾害环境下怎么保障,真值得研究,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三点是展望与愿望。
有几点,第一是我们需要加强海洋地质灾害机理与海洋土力学的理论研究,海洋土力学的问题是蒋明镜老师在做的了,海洋地质灾害机理需要,针对十五种灾害的不同机理要出系统性的成果,贾永刚教授你的负担和任务很重,需要把这些问题加强。
第二个我同意邱所长说的,加强实际出海调查和探测观测工作,特别是年轻人要多出海,哪怕只有十几次。
第三是海洋地质灾害观测探测的技术难点很多,需要持续联合攻关。我刚才没有问李予国,我就想,你这个大地电磁能不能测到海底的岩浆房。我前段时间在北京听他们说,长白山火山好像是用大地电磁测出来的,地震测出来的,九公里以下有个岩浆房,长白山最新喷发距今有320年了,九公里以下有个岩浆房就是埋在那。这是菲律宾的火山爆发以后,我们国内长白山填充两个火山,是什么时候爆发,也关系到这个问题。由于我在东非裂谷做地裂缝研究的时候,我们一直想在这勘探,大地电磁是否可以用一下,就怀疑底下有岩浆房,不同深度有岩浆房。为什么呢,我们挖开的地裂缝冒热气了,取气样拿回国内做实验,它的30%几都是来自上地幔的物质,很明显来自深部,不可能来自于地幔,可能来自于地壳某个岩浆房,因为裂缝延深到断层通到岩浆房去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研究。比如我今天看到的,这个气烟囱,泥火山,它的立体结构你们怎么能看到,这是个问题。特别是我们讲贾教授一直想做海底滑坡,海底滑坡的测绘和海底滑坡的勘探怎么做,有什么招没有啊?这恐怕是下功夫的问题,这个难度就大了。我们好几个搞物探的,我们现在黄土高原,我不上钻探工程,我是上物探工程,拿出几条剖面,把滑塌探测出来,体积算出来,我跟你说物探没招,都达不到,到海底就更难了,这些问题路都还很长,很多问题,特别是在黄土里面那个滑面,它有没有水,他没有差别,有啥办法能把它探测出来。
第四点,该到申报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的时候了,可以组织这个事情了,通过今天我就有信心了,还有重大仪器专项,陈大可院士好像拿到一个,你们知道不?海大可以联合起来把探测方面做一个。重大基金项目呢,就需要凝练好科学问题,光设备不行,要把科学问题凝练好。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听到你(指贾永刚)说出哪几个科学问题来。到时候你好好多和唐校长讨论讨论。他拿到了嘛,他凝练的科学问题都很漂亮,光有术不行,还得有道。
第五个呢,可以考虑成立一个海洋地质灾害研究的一个科学联盟,是吧?你们海大牵头,可以搞一个,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做一些事。你看,目前都分散在各个单位,一起讨论,可以先在网上讨论,我觉得很好。
最后希望年轻学者把海洋地质灾害海洋作为你一生奋斗的主要的攻关目标,一辈子只搞一件事,在这里开拓创新,将来出成果,出好成果,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再出一两个院士。
好了,我的讲话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