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安排,我今天谈一下我们的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体会。对此,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感谢、机制、创新、敦行。
一、感谢
1月8日,我代表我们的获奖团队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尔后,又作为2018年度国家奖获奖人员代表,登上了主席台领奖,这是一份崇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榜上有名的几个获奖人,也属于20年来为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事业作出贡献的100多位科研人员。在这里,我要向那些默默无闻的贡献者致敬!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我已整整学习和工作了40年,是她培养了我和我的团队在事业上的不断成长,同时还要对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对我们这个成果在产学研过程中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特别还要感谢我们生活的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予了我们科技工作者施展才能的环境和天地!因此,这份荣誉应该属于一个团队、一所学校、众多合作单位和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机制
回顾这个成果的整个形成过程,我认为机制创新最为重要。因为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研究环境是充分激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和创业人员潜力的关键!十多年前,南京大学为了服务于地方建设和国家需求,在江苏省成立了多个产学研平台,并派出了应用性强的学科带头人出任各个平台的负责人,这是一个创举!因为产学研工作一方面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的成效是检验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能否被社会接受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试金石;另一方面它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对于长期在校园深院中搞研究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让一些综合素质高、年富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去担当这样的工作,才有可能创出一条新路来。
实践证明,十多年前学校在产学研机制方面的这个创新是成功的,使我们学校许多应用性学科的科研人员,走出了象牙塔,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取得了许多成果,增加了学校美誉度,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创新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灵魂!有人说学术上的创新原动力来自于一个人的好奇心,这没错,但是,对于应用性强的学科来说,我认为只有将一个人的好奇心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样的好奇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社会造福!
我所学的专业是地质工程,它属于工科,与国家的地质灾害防治密切相关。早在1998年,我刚从美国学习回国,遇上了长江大洪水,当时我与一个日本专家团对长江堤防进行沿途考察。当我们来到最危险的荆江大堤考察时,发现几百号人手牵手在农田里寻找管涌灾害点时,心情十分沉重。快到21世纪了,可我们的国土还在被洪水肆虐,灾点搜寻还在依靠人海战术这种十分落后的方法,显然,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家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也正是在荆江大堤上,我了解到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竞相研发一种分布式光纤测量技术,其特点能够长距离、分布式监测被测物的形变和温度等物理指标,这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能不能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堤防这样的长距离线性工程灾害监测呢?后来,这个好奇心变成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将十分纤细脆弱的光纤变成大地感知神经。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理想谈何容易!当时这一技术国际上才开始研发,且日本等国对中国技术封锁,相关技术不对中国出口。当时许多同事也不赞成我们研究这一技术,一是认为要将十分纤细的传感光纤用于地质体的监测,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行,国际上也没有先例;二是认为一个搞工程地质专业的搞光纤技术是“旁门左道”,偏离了工程地质学的方向,但我们还是顶住了种种压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要将这件事做下去,因为我深知,一个学科的创新发展必须通过学科交叉来实现。2000年,在学校领导的强力支持下,我们从蒋树声校长的985特别经费中获得了第一笔研发资金,开始了近20年的科技攻关。我领导研发团队从实验室建设到研发设备购买;从传感光缆的自行设计到生产试制;从室内试验到中试再到工程应用;从产学研平台搭建到企业平台的成果转化,实现了从核心技术—硬件设备—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工程应用—理论突破的全过程创新,并形成了新的技术产业链。目前成果在国内外60余家单位,300多个地质工程中得到应用,专利产品已出口英国、美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解决了南水北调、三峡库区、青藏铁路、两淮煤矿、锦屏电站,港珠澳大桥、故宫城墙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许多监测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真正将论文和成果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从我们的成果形成过程中可以得出,唯有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才能散发出创新的思想光芒;唯有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四、敦行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个校训激励了无数南大人。在这八个字中,我最看重的是“敦行”二字。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敦行包括二层意思, 一是要立即行动,这叫工作效率;二是要有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坚持行动,这叫战斗力。
我们这个成果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8年至2008年,这十年是成果的基础研究阶段。主要是在校园内开展理论和室内外试验研究,解决地质与岩土工程光纤监测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第二个阶段从2009年到2015年,是成果的转化阶段。研究成果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始转化,成立了由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苏州市基础工程分布式传感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产学研平台。这一阶段是本成果形成过程中最具挑战、最为艰辛、最能考验信心、决心、毅力和胆略的生死关键阶段,谁能够挺过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谁就能看到成功的曙光!在这里我必须再一次地代表我的团队,感谢南京大学、苏州市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给了我们团队这样一个宽松的平台和创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在产学研机制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并取得了成效。第三个阶段从2016年至今,是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技术产品不断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南京大学地质工程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一支使我十分骄傲的学术团队,他们勇于创新、勇于承担、非常团结、非常敬业、具有国际视野,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多次得到大篇幅的报道和认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将会成为国际上的著名学者和大咖。这一成果真正实现了学校、地方和团队共赢的良好局面。
因此,这个成果的每一点进步,都包含着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敦行!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一切荣誉,均是起点。当前,我校正处在创建“第一个南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准确把握学校归零开篇、接续奋斗的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围绕国家需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