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是广东“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部署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输水线路总长113.1千米,计划总投资约354亿元。自2019年5月6日全面开工建设以来,历时4年8个月基本完工,建成通水后实现从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引水,年供水量达17.08亿立方米,是广东已建成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资源配置工程。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顺德鲤鱼洲,穿越狮子洋,东至深圳公明水库,全长113.2公里,实施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旨在解决深圳、东莞、广州南沙等地发展缺水问题的同时,有效改变以往受水区单一供水格局,提高城市的供水安全性和应急保障能力,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可有效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可逐步退还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2024年1月30日11时22分,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宣布: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虽然丰富,流量仅次于长江,但水资源分布和使用极不平衡,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高于西江,致使东江流域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急需对全流域水资源进行空间优化配置。该工程将从广东省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南沙区、深圳市和东莞市城市生活生产缺水问题,输水线路全长113.1公里,计划2018年底启动该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一半工程量,规划总投资338亿元。

2017年10月31日, 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试验段项目开工建设。 该工程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香港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位于珠三角工程深圳分干线末端,全长1.666公里,线路将下穿公明水库4号主坝左坝肩进入水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盾构隧洞、入库闸1座、出发井2座和接收井1座,总投资约3.76亿元,总工期25个月,其中结构性试验总工期12个月。由于环境、地质等诸多原因,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难度非常大,为确保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进度,工程先行建设试验段项目,以创新技术,总结经验。

2018年6月28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首台盾构机,在深圳公明水库顺利始发。这标志着广东水利史上投资额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利工程进入盾构施工新阶段,为接下来全面开工及大规模地下深隧调水“探路”,为整个工程全面开工提供技术依据与经验支撑。2018年5月1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复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这意味着该工程生态环保设计及建设管理理念获国家层面认可。据工程相关单位介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有望于近期通过审批。工程建设指挥部正积极开展开工建设各项准备工作,整体工程有望于2018年底全面开启,建设工期约60个月。

该项目为新建工程,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涉及佛山、广州、东莞和深圳4市。项目任务是从西江水系向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供水,解决城市生活和生产缺水问题,提高供水保证程度,为顺德、番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供水条件。项目在西江鲤鱼洲取水,取水规模80立方米/秒,远期2040年多年平均引水超17亿立方米,按远期规模一次建成。

项目由“一条干线、二条分干线、一条支线、三座泵站、四座交水水库”组成。其中,输水干线总长90.3公里,深圳、东莞分干线分别长11.9公里、3.5公里,南沙支线长7.4公里,采用管道和隧洞输水;新建鲤鱼洲、高-新-沙和罗田3座提水泵站,泵站总装机容量14.4万千瓦;新建广州市南沙区高-新-沙水库,总库容529.4万立方米,依托已建的东莞市松木山水库、深圳市罗田水库和公明水库。

该项目建设总体符合《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3~2030年)》等相关规划要求。项目实施将对水环境、生态环境等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在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本批复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缓解和控制。因此,国家生态环境部原则同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影响评价总体结论和拟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019年2月3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初步设计获水利部批复。按照计划,该工程于2019年上半年全面开工建设。该工程总投资354亿元,总工期60个月。输水线路西起西江干流鲤鱼洲,输水至广州南沙区新建的高新沙水库、东莞市松木山水库、深圳市罗田水库和公明水库。输水线路总长度113.2公里。

2020年3月18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首台盾构机“粤海1号”在佛山顺德鲤鱼洲交通隧洞正式始发,标志着这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项目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2021年4月18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A2标项目交通隧洞顺利贯通。 同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多个施工难点隧洞实现贯通,工程建设速度也全面提升。2022年10月29日,应用于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C1标段的“粤海42号”(中铁806号)TBM在广东东莞大岭山破岩而出,标志着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48条盾构隧洞全部贯通,顺利进入全面内衬阶段。 2023年5月16日,由粤水电承建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A3标项目顺利完成所有内衬钢管安装,成为该工程首个完成内衬钢管安装任务的标段。 8月10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民生基础性项目——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管道安装全部完成,预计2023年年底建成通水。 11月7日18时许,随着鲤鱼洲泵站8号机组传出平稳运转声,工程全线首台泵站机组空载调试试验顺利完成。当天准备工作完成后,调试工作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鲤鱼洲泵站8号机组电动机从零开始,先稳步提升至相应转速区间,再在50%、75%转速区间升降试验,经试验无异常情况后,最后通过变频器将电动机提升至100%转速运行,并持续运转30分钟以上,以试验泵站机组综合性能。当变频器信号指令发出后,电动机快速进入250转/分钟的额定转速,并持续平稳运行,测量显示各项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各方随即进行大区间减速试验,直至最后平稳运转,所有设备快速响应,顺利完成各项调试任务。工程首台泵站机组空载调试顺利完成,不仅为后续各泵站机组调试积累了宝贵经验与试验数据,也为下一步开展全线泵站机组联调、实现今年底具备通水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12月5日上午8时40分许,在历经5天充水后,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成功迎来西江水,为后续全线通水奠定坚实基础。 12月10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首台机组启动试运行。  

2024年1月30日上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高新沙水库泵站举行。11时22分,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宣布: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取自佛山顺德鲤鱼洲的西江水从地下管渠源源不断注入高新沙水库。与此同时,位于深圳的罗田进库闸、公明水库同步通水,标志着该工程正式全线通水。 2024年3月,据了解,从当前到4月底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将对全线113公里长的管道进行检修以确保这条深埋地下的供水“生命线”后续能够长期稳定地保障大湾区的用水需求。

按照规划,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从广东省内西江水系取水,向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供水。 [3]具体线路是从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西江干流鲤鱼洲(又称“龟洲”)取水,输水线路经鲤鱼洲、高-新-沙、罗田三级泵站加压,输水至广州南沙规划高-新-沙水库(新建)、东莞松木山水库、深圳罗田水库和公明水库。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线路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该工程采用深埋盾构的方式,在平均纵深40米至60米的地下空间建造,尽可能节约粤港澳大湾区地面及浅层地下空间资源,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均属罕见。 据国家生态环境部批复文件要求,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在水资源、水环境、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及其他环境保护方面要制定严密措施,在水环境风险控制方面进行重点防范。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确定的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珠三角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平衡。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水系向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供水,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